查看原文
其他

教学相长和寓教于乐的两个故事

李晓明 计算机教育 2020-09-30

这些年,在上本科生的一门课“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方法”,同时也不时地以“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浅赏”为题,给其他学校作些讲座。学生和听众的表现经常给我带来惊喜。因此,本文标题中的“乐”其实不是给了学生,而主要是于我本人而言了,这也算是对那名句含义的曲解吧。

一个例子是关于匹配市场均衡价格的性质。问题是这样定义的:给定n×n矩阵V,其中元素按惯例记为vij,要求得一组称为“清仓价格”的值p=(p1, p2, …, pn),和一个[n]上的映射,满足对所有i=1, 2, …, n

(1)

上课的时候不宜上来就是这么一个定义,用一个具体例子往往更加有效。如图1所示,右边是一个3×3矩阵(V),左边则是一组价格(p)。中间放上了一个二部图(称为“偏好卖家图”),其中的边对应在给定价格下的“最大差价”,也就是上面的公式(1),而其中3条较粗的边,对应的就是映射关系这样的映射关系也称为二部图的一个完美匹配。

可以想象,一般地给定V,要找到这样一组p不是件容易的事,同时,也可能想象,这样的p也不一定是唯一的,如(5, 2, 0)就是另一组。在我们的课上,一般也就讲到这里,然后是介绍一个利用“物以稀为贵”的观念保证能求出一组清仓价格p的算法。

拓展一些,会提到学术文献中关于清仓价格集合的一个性质(凸性),即若pq是清仓价格,那么λp+(1-λ)q也是清仓价格,其中λ在0和1之间。就上面的例子而言,取p=(3,1,0),q=(5,2,0),λ=0.2,有0.2×3+0.8×5=4.6,0.2×1+0.8×2=1.8,即(4.6,1.8,0)也是一组清仓价格(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检验一下)。关于这个性质的证明,一般教材都没有,我想大概是因为其要求的背景知识比较多。为此特别咨询了这个领域的专家邓小铁教授,问他“哪里能找到比较通俗的证明?”他答:“约束条件是凸的。两个最优解的效用函数是相等的。目标函数是线性的。所以,两个最优解的凸组合满足约束条件,与最优解等值。即得。”

精辟!但这段话要有多深厚的积累才能理解啊。

这时候,本故事的主人公出场了,选修本学期课程的林涛同学说可以提供一个初等证明。下面就来看他的证明。

引理:设p=(p1, p2, …, pn)和q=(q1, q2, …, qn)为两个清仓价格向量。记AB为分别由pq引起的完美匹配集合(即符合要求的s的集合),则A=B

证明:用G(p)和G(q)表示对应pq的偏好卖家图(即图1中间的那种二部图)。

考虑G(p)中任一完美匹配M={(i1,j1),i2,j2),…,(in,jn)}。我们将通过证明M中的每一条边也在G(q)中,来说明M也是G(q)中的一个完美匹配。

假设(i1, j1)不在G(q)中。因q是清仓价格,于是至少有一个完美匹配NG(q)中。由于假设(i1, j1)不在G(q)中,i1N中一定与某个其他的j匹配,不失一般性,设i1j2匹配;这样,i2也就没有和j2匹配,设它与j3匹配……直到某一个kikj1匹配;也就是(i1, j2),(i2, j3),…,ik, j1)∈N

考虑(i1, j1)和i1, j2)。因为(i1, j1)是M中的一条边,按清仓价格的定义,有vi1j1-pj1vi1j2-pj2,而因为(i1, j2)是N中的一条边且(i1, j1)不是N中的,就有vi1j1-qj1<vi1j2-qj2。将上述两个不等式相减,得

类似考虑其他的边,就有

……

把它们相加,就得到矛盾的0<0。这个矛盾说明前面“假设(i1, j1)不在G(q)中”是不成立的。于是,p的任一完美匹配的所有边都在G(q)中,即为q的一个完美匹配。对称地,q的每一个完美匹配也都是p的完美匹配。证毕。

现在我们可以看为什么rp+(1-λ)q也是清仓价格了。由引理,pq有共同的完美匹配N。假设i在N中与j匹配,对任何kj,有

分别乘以系数λ和(1-l)就是

相加得

即对于任何kj 

这就是说r是一组清仓价格。至此,就完成了关于清仓价格凸性的一个初等证明。

我没有查到是否前面有人给出过这个证明。鉴于清仓价格概念在匹配市场问题中的核心地位,以及林涛这个证明的优雅,我以为它是可以放到未来的面向非数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中的。这样一个证明,完全不需要有凸优化知识,只需要了解匹配市场模型,有初等数学程度上的成熟和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,就可以理解。

第二个故事与最近在一所独立学院的几个讲座有关。我一直认为“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”是一个广谱的话题,应该让更多的学子有所接触,且相信年轻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和理解,也许就能影响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和对生活的态度。

这次安排的是一个系列讲座的形式,对学生们来说算16个课时合1个学分。讲课过程中,总有一些两眼放光能跟上我节奏的学生。第一次课后我布置了几个习题,其中包括要计算下面这个网络节点的Pagerank,并且我给了参考答案(即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的均衡值):0, 1/3, 1/3, 1/3(如图2所示)。

第二次课上,有学生站起来质疑,说按照课上介绍的Pagerank算法,得不到我给的这个结果,除了A=0,其他3个节点的值是在1/2, 1/4, 1/4之间轮转。更进一步地,他说查资料了,要用一种称为“阻尼”的方法才能使迭代收敛(只是还没明白那种方法是什么,希望能知道)。

这一方面让我大喜——孺子可教!另一方面让我有些为难——不太可能在那种场合把话题展开。更重要的是,当时我虽然能猜到他说的“阻尼”是怎么回事,但对Pagerank的收敛性,我还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一种完整的说法。于是我告诉他,课后给我发邮件,我一定回复。

后来那学生真的给我发邮件了,而我呢,回来后把与Pagerank的收敛性相关的问题认真梳理了一遍,得到结论如下:

从教学的角度,总是先讲Pagerank基本算法(单纯用“入向节点的值/度数”之和作更新,在我的讲座中只是提到了这个基本算法),然后根据需要讲缩减与补偿算法(即那个同学说的“阻尼”方法,其中用到一个参数s∈(0,1))。

由佩龙定理(关于正矩阵的结论)保证,缩减与补偿算法总是收敛的,且结果唯一(与初值无关)。

基本算法的情况就要复杂许多。虽然在Pagerank意义下的均衡值总是存在的(佩龙定理关于非负矩阵的结论),但取决于网络结构,可能收敛,也可能不收敛。收敛结果可能与初值无关,也可能与初值有关。例如,图3(1)总是收敛的,但收敛结果与初值有关;另一方面,如果网络图是强连通的,虽然也不保证收敛,但是若收敛则是唯一的。图3(2)就是一个例子,它一般来说不收敛,但若收敛,结果就是1/4,1/4,1/4,1/4。

进而,我们可以估计到,如果一个网络结构和初值设定在基本算法下不会收敛,则在缩减与补偿算法下收敛的速度与s有关,越大收敛得越慢。

可以说,Pagerank是这些年可以用“风靡”来形容的一个概念,许多场合都用到过,熟悉的读者也一定不少。在这里,也希望与其他老师探讨,我上面的说法是否还有漏洞?

类似这样的故事,在过去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经历不少,几乎每学期都有。讲课的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,他们的反馈也让我有所提高,实为快哉。例如这一次在该独立学院,整个课程讲完之后做了一个问卷,其中一个问题是:

你认为在本校是否应该开这种内容的课程:

184个学生提交的结果如图4所示。

这个问卷结果让我很受鼓舞。前面也提到,上课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些两眼放光跟上我节奏的学生。当然,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低头族,而且有学生向他们的老师反馈说我布置的作业太难,不会做,提交上来的作业基本就是我给的参考答案,但这个问卷结果很说明问题,代表了大多数同学的支持态度,而那些反馈问题的情况也属于“正常范围”。同时,这个问卷结果也再一次支持了这样一个信念:爱学习是年轻人的特质,问题可能在于学什么和怎么学,同时也延伸出一个学习环境怎样以及怎样教的问题。


基金项目: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NSFC61632017)。


参考文献:

[1]Nisan N, Roughgarden T, Tardos E, et al. Algorithmic game theory[M]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07: 103-158. 

[2]大卫•伊斯利, 乔恩•克莱因伯格. 网络、群体与市场[M]. 李晓明, 王卫红, 杨韫利, 译. 北京: 清华大学出版社, 2018: 175-190. 


扩展阅读:北大李晓明教授:为什么会有“数据结构”?

(完)



更多精彩:

《计算机教育》杂志入选《CCF推荐中文科技期刊目录》!!!

九种编程语言大对比

清华刘云浩教授的人工智能回答

重磅:2019年国家杰青获得者出炉!

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改革

成果为导向多方共赢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方法与课程体系建设

教育部公布两批学科全名单!!!

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

【目录】《计算机教育》 2019年第7期

基于新工科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研究

应用本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

【目录】《计算机教育》 2019年第6期

2019年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&人工智能教育暨教学学术研讨会 征文通知

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

【言十系列】去伪存真——从ESI指标谈起

【目录】《计算机教育》 2019年第5期

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——中外计算机教育研究文章汇编

主编寄语:教育类期刊的初心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